近年来,伴随着雾霾在各大城市的随时上演,关于环境保护的问题被提上日程,佛山作为陶瓷企业集聚地,也在环保方面做出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从陶瓷厂搬离到排放总量动态平衡再到“煤改气”,然而这一路上并不平坦,由于“煤改气”的实施一度导致的天然气价格上涨以及气源紧张的状况也一度让行业内人士为难,然而,好在12月12日,在石家庄举办的“中国太阳能季节性蓄热采暖应用技术研讨会”不仅试图破解“供暖性雾霾”难题,同时也给陶瓷企业未来燃料指明方向,此外,环保法明年也有望出台,指导陶瓷行业发展。
雾霾当道,细数佛山陶瓷企业今年以来的环保变迁
近年以来,关于城市雾霾天气的报道活跃在各大媒体上,也成了市民心中最痛,为了能够再次重现蓝天白云,国家在政策上也进行了系列的调整,企业在生产中也在努力地改变以往的方式,然而,即便如此,还不够。据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24日表示,中国当前环境形势总体趋势向好,但在水环境、近岸海域水质和大气污染方面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在谈到中国公众对环境空气质量的感受和检测评价结果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时,夏光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现行标准中部分污染物限值过于宽松,一些污染物尚未纳入检测评价。
而为了应对环境问题,佛山禅城区陶瓷企业近些年也一路转折,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佛山市禅城区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污染防控科科长冯凯鸿在之前采访中介绍,经过2005年至今的长期努力,经过专项整治之后,禅城区共强制搬迁出98家企业,截至去年年底,禅城区只剩下17家陶企,而对于区域内的17家陶企,目前环保部门已经对其全部覆盖了在线监测系统,每天都对排放物进行实时的在线监测。与此同时,禅城区今年还率先引入了排放总量的动态调节机制,对于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严格的总量控制策略。
环保部门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佛山禅城区陶瓷企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致使有一段时间禅城区能够看到蓝天了,但是此次环保部门的介入主要是针对污染排放的总量上进行了限制,并没有在源头杜绝,直到今年中旬,国家环保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污染源环境监管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中,为了甩掉“三高”帽子,很多地方政府部门相继要求当地建筑卫生陶瓷企业限期完成天然气置换工作。
治理雾霾太阳能责无旁贷
当天然气被公认为清洁能源的时候,今年冬季,一场关于天然气价格飙高、天然气供应不足的局面日渐显现,雾霾更是在各大城市轮番上演,12日,在中国北方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石家庄,一场关于太阳能季节性蓄热采暖应用技术的研讨会正在试图破解“供暖性雾霾”,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副总工程师张昕宇表示,以太阳能蓄热系统运行寿命15年计算,扣除非采暖季的热能损耗,该项目可减少2.7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节电7000万度,节约标准煤9464吨,这相当于一个800亩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有专家提出,在燃煤锅炉的能源补充和替代上,天然气并非最好的选择,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看,天然气锅炉虽说在污染物排放方面大大减少,,但其燃烧时仍会释放少量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和大量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同时,天然气并非可再生能源,从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看,大量消耗天然气绝非长久之际,而太阳能采暖在非采暖期可以提供大量的生活热水,在采暖期,与暖气费、电费、燃气费相比,除了必要的维护成本以外几乎不产生使用费用,也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废弃,对能源的节约也是无可比拟的。
环保法有望明年出台环保政策强度将持续保持高压
在今年12月3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会及工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秘书长缪斌指出,针对目前建筑陶瓷行业100%不达标,卫生洁具90%不达标的情况,必须将环保工作放在首位,首先必须科学地修改环保标准。而这一愿望明年就有可能实现了。
据了解,在今年6月和10月分别进行二审和三审后,环保法修订草案最早将于明年4月进行四审。与此前不同,三审后的环保法将不再向社会征求意见,而且,草案名称从“修正案草案”改为“修订草案”,这也意味着了环保法将进行最后的全面修改,其中各项强化环境保护的产业、金融政策将陆续发酵,此外,财科所副所长苏明日前透漏,环境税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从政策层面看,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新的环保法和环境税的出台。
采访中,很多佛山陶瓷企业表示由于目前并不知道新修改的环保法会有哪些方面的内容,但是大家一致认为目前他们自己的环保工作已经在全面地开展了,而且就算明年的新修改的环保法出台,应该也难不倒他们,他们告诉记者,肯定会严格按照新环保法来执行,但具体新的环保法会给佛山的陶瓷企业带来哪些方面的变革,并不能肯定。
“我们当然希望可以通过新修改的环保法来改善佛山的环境了,太希望再次看到蓝天白云了。”市民王小姐告诉记者,现在佛山的空气太差了,她特别害怕出门,一阵风吹过来,感觉自己都不能呼吸了,她希望新修改的环保法能够真正地对一些企业进行约束,从而让自己再次能够呼吸到小时候的清新空气。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