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社会流动加快,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在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的条件下,个人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新问题,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追求,心理健康已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最根本基础。
生活在温饱之余的年份,不少人已将心理与精神的健康看做是崇高的。可是当物欲横流、商场欺诈、情场虚伪、官场消极的浪潮冲击时,如何真正学会看淡,看清,努力去识别或摆脱此势态,也许在不少人的行为中实是难上加难。这几年,笔者见到,唯有那些以艺术情趣作为个人业余的追求,或习文、或学诗;或练字、或学画;或喜石、或学乐;才能寻找心灵一片宁静之地,寻找自己在社会立足之价值,寻找适合自己劳逸结合的最佳点,自觉养性心自宽,自觉养性益健康。
其实,以艺术的情趣追求,作为人们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既是寻盼健康的需要,也是符合生活观念变化的趋势。假如一周七天每天24小时的不停运作,日常工作、生活被忙碌和焦虑充斥,这种毫微秒文化发展到极致,人的身心超负荷的运转,导致不少人之中已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身心健康就会严重损害。所以笔者呼吁,应当适当学会“慢生活”。看书、学画、练字、玩石是“慢生活”的内容。
“慢生活”的概念早在1989年就出现,便迅速震动世界影响至今。如今,欧美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正投入到一场名为“抵制做时间奴隶”的运动中,哲学家和心脏病学家是倡导“慢生活”理念的最主要人群。在他们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进行反思,讨论“慢节奏”生活的价值。
适时地“刹车”是为了走得更远。不要把工作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而要从“早7点,晚11点”的紧张生活中解放出来,经常有计划地拿出整块时间来做业余之喜欢的追求,给自己慢慢地学点书法,看看喜欢的书,给珍藏的艺术雅石抹上“BB油”,用点时间观览名画或大师的作品,甚至只是坐在家里小书房的一处发呆,都是一种自我调节,人们也可以在这些平台中,感受到生活工作之中的释累与幸福。
适当放慢生活的脚步,也许人们会发现生活变得色彩多颜,多姿多彩,正如山花般灿烂,沐浴着心灵,促进身心更健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