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好人三分病”,其实,在人群中,绝大多人属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而亚健康的大多数,应该是身负“慢性病”的“非健康”者,还有,如今病死者,多数属于那种经过各种治疗或是忽视放弃治疗之后,出现多功能衰竭“经抢救治疗无效”而死亡者,其死亡率要比那些急性病多得多。根据医学的统计,慢性病占总患病率的70%,而占总死亡人数的85%,而全球平均为60%。
所谓慢性病是指:心血管病(全国有2亿多病人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1亿左右人)、恶性肿瘤(每年约200多万人因癌症死亡)、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包括精神障碍、抑郁症、自闭症等)和精神病人共约8000万人等。
据统计,2012年中国居民慢性病前10位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包括心肌梗塞)、高血压、糖尿病、肝病、肾病、精神异常、精神病等。
如今,由于对慢性病的防治措施不力,我国慢性病有愈演愈烈的危险,除了增加医疗费用开支,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经济损失外,就是降低生活质量,对社会和家庭及个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会产生“因病致贫”的恶性后果。
当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一些急性病和传染病得到很好的控制和救治。如从前容易致死的难产造成母婴死亡、外伤性器官损伤、脏器急性穿孔、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伤寒、恶性疟疾、麻风以及小儿麻痹症、麻疹)基本消灭,而一些登革热、禽流感、艾兹病、“非典”等都由于医疗技术和疾控水平的提高而大大地降低死亡率。
为什么我国慢性病有如此高的死亡率呢?
慢性病由于人体产生的代偿性和忽视体检,容易导致慢性病“漏网”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尤其是人体具有的代偿功能,使不少病人在症状没有发生或不明显时,自以为自己“健康”(即潮州人常说的“无咳嗽好好人”),再者,由于体检工作只局限于一些有待遇或经济好的人群,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无病体检”的条件和习惯,造成慢性病人的大多数没有发现自己身患慢性病,而一旦出现症状,尤其是所谓的“慢性病急性发作”时才引起重视,为时已太晚了。潮州人所说的“肥壮大健,爱死无定”,就是指那些身患慢性病而平时不在意,而当出现了多器官的衰竭时,即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发作”而容易致命。
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慢性病的发生
如今,不良的生活方式容易导致慢性病的发生,常见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糖)而容易患上高血压病、心脏病、糖尿病。因此,要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和恶变,首先就必须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环境卫生和食物卫生的缺失导致慢性病发生率越来越高
如今,由于工业化程度高,水源和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食物卫生中,从粮食到鱼肉蔬菜都出现了一些有毒物质:兽药(包括激素、抗生素)、色素、太多防腐剂、添加剂的污染和影响,有些还是致癌物质。如此从空气到食物的污染,容易使人体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即肺、胃、肝、肾遭受损害,从而发生人体的慢性病变。
生活节律的失常容易产生慢性病
生活节律的失常,主要表现于熬夜伤身,还有一些人“食唔对三餐”、暴食暴饮,酗酒伤身,随便变更生活节律,如睡眠时间时长时短,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造成精力透支而容易影响胃肠和心脑血管,产生慢性病,而这些不适症状又让人不当一回事,不少人因此而出现了“心源性猝死”、“慢性胰腺炎(后急性发作)”或慢性胃炎“急性穿孔”。
心理压力的增加容易出现精神性疾病
由于竞争和超负荷工作与学习,使一些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于是出现了脑疲劳、神经衰弱、脑缺血、心肌缺血。有些人还会出现顽固的失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和精神上的慢性疾病。#p#分页标题#e#
慢性病疗程长、花费高而导致治疗上的困难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疗程也就长,由于这号人大多数的经济都不好,甚至因病致贫,无力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拖延治疗与放弃治疗者并不少数,待到急性发作才突击花钱,已变得被动。
低头族容易出现颈椎病
如今不论时间和场合玩手机已成我中我国人群的时尚,于是出现了不少人因此而患上颈椎病(包括颈椎骨刺增生、颈椎椎间盘膨出或突出),从而出现眩晕、颈椎疼痛,严重者可以出现高位截瘫,有些人因此而丧失生命。
以上各种原因产生的慢性病已是十分普遍,由于缺乏“防重于治”和“规则治疗”,待到出现器官多功能衰竭,已属难治或不治,因此其死亡率自然要比“急病快治”者高。
由于慢性病的产生和危害主要来源于不良的生活方式,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任重而道远。
慢性病如何预防
为了防止因慢病而造成死亡,卫生部门要进行综合防控,首先是要让全民树立预防为先,要“迈开腿,管住嘴”,重视身体锻炼与饮食卫生。要重视未病“体检”,未病预防,要主动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要有“治未病”的思想,才能操主动。
国家对慢性病防治要纳入“医保”重要内容,必须针对以上不同情况。逐一进行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专病的筛查和群防群治),国家要在原先慢性病防治站的基础上,设立分级的慢性病防治医院,同时进行慢性病防治的科普宣传和教育,让全民树立主动防控慢性病的意识。
陈锦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