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北琅琊山旁,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出名遐迩。
醉翁亭,亭园内有九院七亭:醉翁亭、宝宋斋、冯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览余台,作风各异,互不相同,人称“醉翁九景”。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北琅琊山旁,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出名遐迩。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离开滁州,看法了琅琊山琅琊寺掌管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便于欧阳修玩耍,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着名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因欧阳修及其《醉翁亭记》而出名遐迩,数百年来虽然屡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曾有人撰写了一副对联:“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束缚后,人民政府将醉翁亭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维护单位,并屡次整修。
亭旁有一巨石,上刻圆底篆体“醉翁亭”三字。
在醉翁亭的北面有三间劈山而筑的瓦房,隐在绿树当中,庄严典雅,这就是“二贤堂”。二贤者,欧阳修和王元之是也。欧阳修自不待言,王元之,即王禹偁,宋初文学家,终身刚直敢言。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暮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永丰)人,为宋初文坛首领,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谓“醉”,乃是“饮少辄醉”;所谓“翁”,即其《赠沈蓬》诗所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尔”。
醉翁亭初建时只要一座亭子,北宋末年,知州唐俗在其旁建同醉亭。到了明朝,开端昌盛起来。相传事先房屋已建到“数百柱”,惋惜后来屡次遭到毁坏。
清朝咸丰年间,全部庭园成为一片瓦砾。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视察使薛时雨掌管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
醉翁亭依山傍水,幽雅而安好。这里古树婆娑,亭台参差,青山如画,碧水潺流,环境非常优美。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任,欧阳修上书替他们辩白,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就任当前,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扬“宽简而不扰”的风格,获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文章描述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邃秀美,滁州百姓战争安好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串一个“乐”字,其中则包括着比拟复杂迂回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中央主座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面前隐藏着难言的苦衷。合理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并且常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寂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示,都标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因《醉翁亭记》影响深远、千古传诵,醉翁亭位居四大名亭(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之首,又被誉为“天下第一亭”。
转载请注明出处。